suncitygroup太阳新城|Welcomesuncitygroup太阳新城|Welcome

400-999-6789
行业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 太阳新城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原创研讨】2023年美国传媒suncitygroup太阳新城网址财产开展陈述

时间:2024-12-19

  本报告收录于《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24)》(崔保国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在以“危机连锁”为核心特征的“2020+”阶段,2023年的美国传媒产业经受着整体经济下行与数智化迭代的时代“双重变奏”。

  2023年,美国传媒业发展依旧受宏观经济下行所带来的制约,在广告收入疲软、数字订阅量停滞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数家美国大型新闻机构不得不选择大幅裁员以节省开支。例如,《华盛顿邮报》在年初缩小新闻编辑部规模后,于下半年再度裁减了240余名员工,约占员工总数的10%;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洛杉矶时报》、纽约公共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机构陆续宣布裁员计划;创刊已逾70年的《体育画报》囿于入不敷出的财务困境,作出全员解雇的选择。2023年,美国新闻业的解雇人员数量近2700人,是自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以来裁员规模最大的一年。

  究其根本,传统媒体机构的大幅裁员与新闻业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数字化转向”息息相关。2023年,有86%的美国公众选择通过互联网获取新闻;其中,以社交媒体作为主要渠道的人数便将近一半。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传统印刷纸媒呈现出的低迷颓势,全国排名前25的报纸发行量持续走低,总量较2022年下降了14%,且无一实现同比正增长。可见,新闻业从印刷、电视与广播等传统形式向数字空间过渡与转换已成信息时代不可逆转的定势。

  而相比于大型全国性媒体机构,美国地方新闻业遭受的打击则更为严峻,面临着营收与信任度双重下滑的窘境。一方面,地方报业接连不断的消亡致使美国“新闻荒漠”(news deserts)现象进一步加剧。据统计,2023年,美国平均每周有2.5家地方报纸停刊。另一方面,面对地方新闻机构关停造成的信息空白,党派力量趁虚而入,通过创设模仿当地媒体的“假报纸”,利用公众长期以来对于地方报业的信任,将诉求隐秘地植入至地方新闻之中。这种看似新闻、实则为广告、且以“洗稿”为写作特征的新兴类型被称作“肉渣新闻”(pink slime journalism)。《哥伦比亚新闻评论》(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于10月率先曝光了这一现象,并指出此类新闻正以低质量信息和极化观点摧毁地方媒体生态系统、煽动党派间的信息战等相关现象若不加以遏制必将随着2024美国大选的临近而走向白热化。

  付费在线新闻的公众比例稳步上升,于2023年突破20%,较前一年上升了2%。然而,订阅人数的上升并不代表订阅量的增加。受整体经济下行的影响,约20%的在线新闻订阅者表示他们不再同时订阅多家媒体,而是打算仅保留一份付费新闻,以节省在新闻消费上的开支。与此同时,美国新闻业虽通过数字化转型逐步适应了受众现今的信息获取渠道偏好,却依旧未能赢得公众的信任。调查显示,相信新闻的美国公众比例依旧低于40%,且很有可能在即将到来的总统大选期间再度下降。甚至,最受美国公众信任的媒体机构并非本土品牌,而是英国广播公司新闻频道(BBC News)。

  作为美国、乃至于全球媒体行业的数字化“领跑者”——《纽约时报》在2023年依旧取得了亮眼的成绩,数字订阅收入增至10.9亿美元,已然超过其印刷收入的两倍。具体而言,《纽约时报》的持续盈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商业模式的转型,即将单一的新闻订阅服务转化为囊括多种数字内容产品的全包式“套餐”(The Bundle),包括游戏、烹饪、电子产品评测网站及体育新闻网站等。由于套餐订阅的盈利性和用户留存率高于纯粹的新闻订阅,《纽约时报》通过提高单独订阅的费用,成功达到反向推动受众订阅套餐的效果。截至2023年底,《纽约时报》近半的数字用户(约422万人)均订阅了全包式套餐。因此,当依靠巨额流量和广告收入、未积累起用户基底的数字媒体“嗡嗡喂”(BuzzFeed News)在新的数字化风口前衰亡倒台,“老牌劲旅”《纽约时报》反而以新闻为核心、多样化内容为动力的模式立稳脚跟,找到了新的盈利方向。

  与印刷媒体类似,在社交媒体、流媒体平台的强劲攻势下,美国电视业亦难以挽回其每况愈下的局面。路透社新闻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的美国公众比例首次与将电视作为新闻消费渠道的比例持平(48%),并预估未来互联网平台将进一步取代电视,成为美国公众最为主要、关键的新闻媒介。就2023年收视率排名前25的电视台来看,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以约454万观众的收视总量再度领先,福克斯(Fox)则依靠超级碗这一重大体育赛事集中“收割”了18~49岁的中青年观众。值得注意的是,观众数量增幅最大的是Grit频道。除了该频道观众基数相对较小的原因,更关键的因素在于其开始主打西方电影和剧集,由此吸引了一大批仍在观看电视的老年忠实粉丝。这表明在日益萎缩的电视市场中,“银发族”是易被忽视但却需重点把握的目标群体。

  不同于印刷与电视媒体的颓势,音频媒体在数字时代焕发出了蓬勃生机。以播客(Podcast)为代表的音频媒介成为了媒体行业投资的巨大蓝海。据生公司发布的年度报告,10年前仅有12%的美国青少年及成年公众拥有收听播客的习惯;时至今日,该项数据直线%。从受众的年龄构成来看,青年群体对播客的青睐程度明显更高,数据显示,在18~29岁的美国人中,2023年内收听过播客的比例高达67%;而在65岁及以上的美国人中,这一比例为28%。

  在美国整体经济下行的宏观危机之下,新闻业未能幸免于难——上至大型主流媒体机构的裁员潮,下至地方新闻系统面临的“肉渣新闻”问题,无一不在彰显印刷、电视等传统媒体正在经受着经营不善与传播力下降的双重严峻考验。同时,置身于这个公众愈发青睐在线传播渠道的信息时代以及流量“退潮”的新市场环境下,传统媒体需审慎选择更为长久的转型模式。在积极融入智媒技术的洪流之时,如何高质地进行新闻生产并重获受众的信任,是美国新闻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流媒体平台的冲击suncitygroup太阳新城网址,美国广播电视业尚有突围出口,以“银发族”为核心受众的节目,有望突围部分电视台的收视困局。而在获得“Z世代”强烈青睐的播客市场,深耕用户关系是提升听众忠诚度及转化效果的必经之路。

  2023年,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深度嵌入到美国公众的生活中,特别是以Z世代为代表的年轻用户,虽然近年来,关于社交媒体“毒害”青少年的论调在美国社会日益增长,但依旧未能阻止青年群体对社交媒体平台密集、持续地使用。相关调查显示,超过九成(92%)的“Z世代”用户每天至少在社交媒体上花费4个小时。美国青年、青少年群体纷纷告别了一度占据主导地位的Facebook和Twitter(现更名为X),转而投入TikTok、Snapchat、Instagram、YouTube等新兴社交媒体平台的怀抱,这彰显出“Z世代”由图文到音视频的信息消费与自我表达的形式转向以及趋于“轻量化”的内容接收特征(见图1)。

  随着“Z世代”的入场,并走向网络场的舞台中央,其使用习惯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交平台的发展方向。在音视频转向的大背景下,以TikTok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蓬勃兴起,其简洁、快节奏的内容,精准的算法推送和对趣缘社区与弱关系网络的关注,不仅形塑了新一代社交媒体用户的表达与互动方式,还带动了硅谷社交媒体平台的“TikTok化”(TikTokification)潮流。例如,Meta公司与YouTube平台接连推出竞品应用或上线类似功能,旨在仿照TikTok竖屏与瀑布流的呈现方式,迎合用户的消费习惯转变。一批主流媒体、权威机构也纷纷入驻TikTok等短视频平台,通过更接地气的方式与用户进行互动,既丰富了短视频平台的内容生态,又通过网络效应形成了更为多元的社群。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互联网科技产业历经数十年的快速扩张,已经实现了全球范围的普及和业务样态的延伸,为民众生活带来便捷、便利的同时,也逐渐进入创新发展的“平台期”。与此同时,虚假信息、极化、算法黑箱、隐私泄露、平台垄断等问题也层出不穷,使得用户对互联网科技公司的不信任、甚至反感情绪与日俱增,取代了快速发展阶段的普遍乐观情绪。《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以“技术后冲”(Techlash)这一概念来描述这种乐观主义情绪的日益消散,牛津词典将其进一步定义为“对大型科技公司,特别是总部位于硅谷的科技公司不断增长的权力和影响力产生的强烈而广泛的负面反应”。在技术后冲的持续深化下,民众和政府开始警觉互联网技术本身的“基础设施化”与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商业化、私有化属性之间的根本矛盾,对互联网平台监管的关注度日渐提高。一项调查显示,近八成的美国公众认为科技公司所拥有的权力过于庞大;74%的民众表示十分忧虑互联网虚假信息的传播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用户的在线隐私同样成为一项重要关切,民众担心互联网公司对个人数据的储存、占据、售卖将致使隐私泄露等一系列问题。

  从外部监管层面而言,尽管美国公众的忧虑情绪一定程度上推动政府展现出更为积极的监管态度,但与2016年起便围绕着虚假信息、数字隐私、人工智能等问题推出一揽子法律政策的欧盟相比,美国政府的立法监管依旧延续着“雷声大雨点小”的缓慢推进模式。不过,美国政府对于非本土平台的格外警惕成为了例外。2023年3月初,美国政府发布新版《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宣称其旨在通过改善数字安全的整体方法帮助美国准备和应对新出现的网络威胁。2024年初,多位美国议员联合提出一项新法案,要求TikTok在165天内从其母公司剥离,否则将禁止其于应用商店上架。令人意外的是,美国两党难得地统一战线,并在短短几天内于众议院一致通过法案。美国总统拜登更是公开表态,称若该法案得以在众议院、参议院通过,则不会多加干涉。美国政府和国会针对“外来”平台的一系列举措,标志着美国互联网治理思维不再贯彻其数十年来所宣称的自由、开放理念,反而展现出数字主权逻辑所留下的深深烙印。

  从平台“自治”维度而言,随着社交媒体平台逐渐从以无序竞争、“跑马圈地”为特征的初期发展阶段过渡至相对平稳、成熟的新阶段,一些新兴硅谷公司开始主张以强化用户体验替代吸引流量的竞争理念,以避免传统意义上基于流量与用户留存时间的激烈竞争带来了“信息失序”、隐私泄露等一系列问题,以及利用猎奇、窥私心理而进行的恶性竞争。例如,社交平台Pinterest的首席执行官比尔·雷迪(Bill Ready)表示,社交媒体未必注定“有毒”(toxic),在更为合理的自我治理、管理措施下,其可以变得更为健康、友善。在业务实践中,Pinterest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向用户推送建设性内容,旨在帮助受众维护情绪健康。而与瀑布流式的被动接受不同,Pinterest和LinkedIn等平台鼓励用户发挥主动性,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搭建社会互动网络。这种积极的价值观导向不仅有利于用户的心理健康,也与大部分广告商倡导的积极生活方式不谋而合,因而带来更多的盈利可能。从长远来看,关注数据安全与用户身心健康、鼓励其创造性,或将成为互联网和社交平台走出瓶颈期的破局之道。

  2023年的影视娱乐与流媒体产业大体延续了前一年的强劲复苏态势,同时在越来越多的科技巨头入局泛娱乐行业的背景下,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虽然2023年美国前十大电影的票房收入(34.441亿美元)未能超过2022年的收入(38.3亿美元),但票房总额突破了80亿美元,成为了继新冠疫情期间票房低谷后回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特别是夏季电影票房的极佳表现已基本回升至疫情前的火爆程度,帮助缓解了由“好莱坞大”所致使的秋冬季影业困局。总票房高达6.3亿美元的女性主义电影《芭比》成为了2023年最畅销的电影,帮助华纳兄弟在全美发行公司排名中跻身前五;与之同日上映的人物传记电影《奥本海默》也不遑多让,以3.26亿美元的票房收入位列第五。这两部高票房电影联合创造了美国影史上名列前茅的周末票房成绩,并几近占据了全年电影放映时间的一半(45%)。

  2023年,华特迪士尼公司自2014年以来首次未能实现票房突破10亿美元。这家“百年老店”的受挫成为了美国影视行业的热点话题,特别是对比其四年以前在票房收入上的一枝独秀,则显得更为落寞。2019年,全球票房排名前十的电影中,有七部由该公司制作。时至今日,《芭比》《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蜘蛛侠:平行宇宙》等最受欢迎的作品皆出自其竞争者之手。华特迪士尼影业票房的疲软与观众对“超级英雄”题材的审美疲劳紧密相连。连续多部“超级英雄”电影的票房、口碑双失利,均反映出这一电影类型的成功已然走向尽头。

  就流媒体平台而言,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流媒体平台对美国公众生活的高度嵌入造就了渠道依赖与观看惯习的形成。尽管居家隔离限制早已不在,但使用流媒体平台的人群比例不降反升,超过九成的美国家庭都订购了来自Netflix、Amazon Prime或Hulu的流媒体服务。从观看时长来看,平均每位美国人每天在流媒体平台上花费的时间已达3小时;各大流媒体平台过去一年的视频播放总时长高达2100万年,比2022年增长了21%。这一与日递增的消费时长反映出流媒体服务在美国娱乐与信息获取中发挥的核心作用。与流媒体热潮一体两面的是竞争激烈的行业现状。目前,入局流媒体行业的公司可大体被分为三类:以Netflix、YouTube为首的科技企业、以NBC、HBO为代表的传统电视公司,以华特迪士尼、环球影业为代表的老牌影视娱乐巨头。在所有平台中,Netflix延续了其在行业的主导地位,在全球共拥有2.628亿用户,同时在用户满意度方面同样表现优异,且远超其竞争对手。

  不过,受好莱坞编剧和演员大规模的影响,2023年流媒体平台新增的节目与内容相比于前一年明显减少。一方面,库存节目的所剩无几与新剧目的“难产”促使着流媒体平台开始启用内容共享机制,不再强调视频节目或剧作的独家和专属。《金装律师》(Suits)成为了这一转变的最大受益者,该剧于2011年至2019年在NBC首播,2023年被Netflix与Peacock引入后,连续十二周蝉联了全美电视剧观看量排行的榜首,最终于年度流媒体非原创剧(acquired streaming program)观看量排名中勇摘桂冠。另一方面,美国的影视寒冬也推动着流媒体行业格外关注内容货币化策略,几乎所有的流媒体平台都在过去一年选择提高订阅费。以Amazon为例,即使是订购其会员服务的观众依旧会在观看电视剧或电影时浏览到广告;若想完全避开广告,则需每月额外支付2.99美元。这一变化与流媒体行业的初始阶段形成了鲜明对比:在2019年,华特迪士尼公司与苹果公司方入局流媒体行业时,彼时大多流媒体平台通过提供大量且低价的原创内容吸引观众的关注与青睐。

  尽管流媒体的原创剧目深受编剧和演员事件的影响,但仍有少数作品于2023年进入市场并取得亮眼成绩。全美排名前十的流媒体原创电视剧共收获了超过1330亿分钟的观看时长。同时,几乎没有受到事件波及的动画类作品以及流媒体行业所储备的庞大影视库,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观众陷入无剧可看的局面。据统计,各大平台可观看的原创与非原创剧目、电影、综艺已逾110万部。更为关键的是,随着直播类应用程序的兴起,这些公司不再满足于影视类节目的点播,而是寄希望于更为多元化的内容以扩张自身的业务版图,进一步模糊了有线电视和流媒体平台之间的界限。特别是,本被视作电视收视率关键来源的直播体育赛事与流媒体平台纷纷形成合作关系、甚至成为流媒体的独家内容,凸显了有线电视未来或将被替代的困境。

  在过去一年,美国依旧保持着其在全球广告市场中的领先地位,超过第二大市场中国一倍有余。在所有广告类型中,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成为了美国广告市场持续扩大的主要驱动力,相比于2022年分别增长了10%和14%。从更为细分的领域而言,一个不可忽视的变化是电子游戏成为了2023年广告领域表现最为突出的增长点。据统计,美国游戏玩家的数量已然逼近总人口的半数。同时,虽然34岁以下的游戏玩家高达50%。随着游戏产业伴随着过去几代人的成长并成为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游戏玩家的平均年龄在逐渐上升,27%的游戏爱好者年龄在45岁以上。玩家数量的日益上升促使着越来越多的商家倾向于将广告投放至电子游戏渠道,美国游戏产业的广告收入在过去五年增长了一倍有余,并即将突破85亿美元大关。而与互联网新兴产业蓬勃生长的广告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共电视、地方媒体、印刷媒体广告收入无一例外地进一步萎缩,反映出互联网行业与传统媒体广告市场的差距正日益扩大。

  近年来,互联网行业对广告利润的攫取招致了新闻行业的集体不满。继澳大利亚、加拿大后,美国加州的立法者也于2023年初发起“加州新闻保案”,旨在对互联网平台分发新闻文章获得的广告利润进行“征税”,为广告收入暴跌而衰落的新闻业提供新的生机。然而,以Meta与Alphabet为首的科技巨头对此表示了强烈不满,并声称若该法案通过,则将从自身搜索引擎或社交媒体平台上删除所有来自该州的新闻文章,以避免支付费用。互联网企业的“恐吓”成功地延缓了立法的步伐,该法案原本在两党共同支持下于6月移交至州参议院、并预计在7月召开听证会;如今,听证会已被重新安排至2024年,具体召开的时间仍未明确。

  事实上,广告利润从传统媒体行业迁移至数字渠道并非新现象,但令人意外的是,虽然苹果公司于2021年推出的隐私政策(ATT)通过要求其商店应用必须主动询问用户是否允许跟踪其数字轨迹以限制科技公司收集、共享、售卖用户个人信息的可能,但却并未对社交媒体广告造成根本性打击。在颁布隐私政策两年后的今天,我们依旧目睹着互联网行业广告收入在以超过10%的年增长率高歌猛进。固然,部分原因在于,即使苹果公司对应用程序做出需征得用户同意的要求,但近半数左右的用户尚未理解、明晰应用软件的数据使用意涵,促使他们为图便利直接点下了“同意”按钮;同时,也有研究发现,部分iOS应用程序仍在利用技术漏洞或政策“灰色区”,将用户的个人信息收入囊中。更为关键的是,互联网产业及其行业巨头大多已然寻找到了替代途径。一方面,美国作为全球最大广告市场,在过去一年开辟出了新兴技术融入于广告的可能,裸眼3D广告、VR广告以及品牌NFT物料等新颖的数字化方式进一步丰富了用户的参与方式。电影《芭比》的广告与营销手段即为典型案例,其通过推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芭比生成器”网站,吸引了大量观众生成电影风格的海报,并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了二次传播,彰显了借助人工智能和模因化(Meme-ification)的广告效果。另一方面,短视频或直播电子商务成为了社交媒体平台提高广告收入的重要因素。2023年9月,横空出世的“TikTok Shop”在短短几日内便吸引了超过20万个的商家注册,这一功能将使得社交媒体平台的“变现”——从流量,到广告,再到购买——的转化变得更为直接、有效。正因如此,Meta公司也在2023年选择与Amazon联手,希冀通过其在社交媒体平台的主导角色与亚马逊在传统电子商务行业的统治性地位,组成社交媒体电子商务模式的流量闭环,以此重新挽回因苹果公司隐私政策而流失的部分小型企业。

  新一期的美国总统大选季待2024年方才正式开始,但这一可预见的关键事件也影响着2023年广告业的众多决策。过去,美国绝大部分广告投放至地方或全国电视、广播机构,但如今越来越多的资金正流向数字平台。Twitter(现更名为X)作为美国在线场的主阵地,原本于2019年起便在全球范围内禁止了广告,但其被马斯克(Elon Musk)收购后,在2023年初解除了这一禁令,允许政党、候选人在该平台上投放广告。根据最新数据,美国的广告市场已然硕大无比,2024年总统大选的广告资金预计将增长至约160亿美元,该数字甚至超过了澳大利亚所有广告类型的总金额。这一创纪录的金额也势必会对美国2024年的广告业格局带来广泛的影响与空前的冲击。

  2023年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一方面,其见证了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技术革新。在ChatGPT于2022年末火爆全球后,GPT-4、Gemini、Midjourney、DALL-E等文字、图片、视频多模态大模型的相继问世,展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显著增强的人机交互水平和逻辑能力,标志着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视频处理等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为迈向通用人工智能(AGI)奠定了可能。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也在2023年得到了快速扩张。相关统计报告显示,2023年人工智能的全球市场规模高达1966.3亿美元;其中,美国作为人工智能技术与市场长期以来的领跑者,在过去一年依旧处于领先地位。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然逐渐应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全流程中,具体表现在信息采集、自动化生成新闻、受众分析、事实核查、个性化推荐等。例如,彭博社的创新实验室BHIVE推出了移动应用程序The Bulletin,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归纳分析新闻稿件,使得用户在打开该软件时便得以看到一组最新消息的摘要,以满足用户利用片刻空隙便可快速了解当下最新动态的需求。同时,美联社、华盛顿邮报等多家美国主流媒体则选择将人工智能技术嵌入至新闻生产的流程之中,特别是在转录语音、翻译、事实核查方面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以尽可能提高信息的生产力和效率。

  然而,在热烈拥抱新技术的同时,也有不少媒体由此陷入公信力的争议与危机。调查发现,聚焦于科技产业的新闻网站CNET借用人工智能生成了77篇新闻报道,其中超过半数含有错误;甘尼特报业集团使用名为LedeAI的人工智能服务撰写体育快报,却由于其文章用词古怪、并出现多处数据重复,而遭致公众嘲讽,最终停用。更为严峻的是生成式人工智能面临的版权边界争议。2023年底,《纽约时报》向OpenAI及其投资人微软公司提起侵犯版权诉讼,指控二者未经许可使用其数百万篇文章以训练人工智能模型。此次诉讼拉开了未经授权使用已发布作品训练人工智能技术的法律战役序幕,或将成为影响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走向的重大事件。一项面向世界500强企业的调研显示,近1/3的从业者表示,知识产权问题是他们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过程中最大的担忧。正因如此,2023年11月suncitygroup太阳新城综合,OpenAI为可以公开访问的网站提供了一款用于版权保护的插件Copyright Shield,并承诺保护商业客户免受版权索赔。

  短期来看,人工智能市场仍处于并将持续处于火热的状态,且这一市场的火爆与其作为未来通用人工智能、元宇宙实现的基础不可分割。以日前OpenAI推出的视频生成模型Sora为例,其能够生成具有多个角色、包含特定运动的复杂场景,已初步具备理解动态物理世界的能力。从根本上看,这一生成式人工智能软件融合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混合现实、计算机视觉等前沿技术,实现了较高水平的交互能力和沉浸式视觉体验,为推动元宇宙从运用2D数据的1.0时代走向完全理解3D环境的2.0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数字互动的滞后型和视觉效果的失真问题。但综合看来,各类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技术逻辑相似,其区别仅在于能够实现交互的方向不同,如Gemini之所以成为继GPT-4之后最受关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是因为它能够实现Google产品生态的跨平台交互。由此,未来生成式人工智能竞争将从将从基于文本、单一平台走向多模态、跨平台,并可能在技术渐进成熟后进入一段平台期,朝着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方向进入新阶段。

  展望2024年,在百年变局、“危机连锁”与“人机共生”的传播生态中,数智化潮流中的传媒产业将迎来的危机与转机,页是美国传媒产业亟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从纵向的时间维度来看,不难发现美国传媒产业已然从在线化进一步升级为数智化。然而,尽管尚未适应数智化转向的媒体机构处于相对劣势地位,但其发展方向也并非完全由数智化程度所定义。“老牌劲旅”《纽约时报》的长盛不衰与数字媒体“嗡嗡喂”(BuzzFeed News)的轰然倒台恰恰表明,在流量“退潮”的新市场环境下,传统媒体仍需审慎选择更为长久的转型模式。特别是当“技术后冲”对美国政府、公众形成广泛、深刻的影响,新兴硅谷公司主张以强化用户体验替代吸引流量的竞争理念,避免传统意义上基于流量与用户留存时间的激烈竞争带来了“信息失序”、隐私泄露等一系列伦理问题或恶性竞争,实现技术安全、健康、向善的应用,或将成为互联网行业走出瓶颈期的破局之道。与此同时,虽然数家媒体机构在经济下行的宏观危机下覆灭,但也有不少新兴媒介技术、产业、机构应运而生。不论是深耕用户关系并展现出显著转化效果的播客节目,抑或是在“后疫情时代”依旧深受观众青睐的流媒体产业,还是在创办后六个月便已盈利的科技新闻机构“404媒体”,都进而表明在积极融入智媒技术洪流的同时,以高质的信息生产重塑“传播主体-受众”关系,有望成为美国传媒工作者适应不断迭代的信息流通环境、开发“新质生产力”、重建传播价值观的制胜之宝。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张琪云,硕士研究生张丹瑜、邓诗晴、唐婧溦、符奋参加了资料搜集和部分文稿的撰写,特此致谢。

地址:山东·潍坊市高新区潍县中路与健康街交叉口潍坊软件园A座4楼   电话:400-999-6789   传真:86-0536-8891031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4 suncitygroup太阳新城|Welcome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粤ICP备19151301号-1
suncitygroup太阳新城|Welcome
HTML地图 XML地图 txt地图